尊龙凯时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中国)官网
首頁
>> 學風建設專題 >> 學風動態
弘扬优良学风 推动社会进步

發布日期:2016-06-23訪問次數: 字號:[ ]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指出,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必須解決好學風問題。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學術風氣,學術風氣如何往往決定著一個時代學術研究的高下,同時也體現了一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取得的高度。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不能只靠某一個或幾個學者取得成就,而是要有一批學者奮發有成,推出一大批高質量的堪稱經典的當代學術著作,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的思想先導作用。爲此,形成優良學風至關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及的西方曆史上“古代希臘、古代羅馬”“文藝複興”等時期,以及我國古代“先秦子學”、“兩漢經學”、“宋明理學”等時期,在學術思想和學術研究上都出現了繁榮局面。從學風角度看,這些曆史時期都高揚學術研究的時代使命和擔當意識,形成了以學立國、以學立世、以學立心、以學立人的良好治學風尚。學術不僅是一項嚴肅事業,更是一項莊重使命,是那些時代學人正心誠意、修齊治平的一種方式。

  解決好學風問題,要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嚴肅對待學術研究的社會效果,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以深厚的學識修養贏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領風氣,在爲祖國、爲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在我們這個偉大變革時代,是擔負重要使命的。21世紀的中國人要往哪裏去,獲取了一定的物質條件後如何在精神上安身立命?21世紀的中國爲世界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應怎樣爲世界文明發展作出獨特而偉大的貢獻?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就是回答這些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正確回答,也正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時代使命和曆史責任。

  解決好學風問題,要樹立良好學術道德。黃宗羲說:“修德而後可講學。”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自覺遵守學術規範,講究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價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學問統一起來。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執著堅守,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守得住底線。那些急功近利、東拼西湊、粗制濫造之作,逃避現實、閉門造車、坐而論道之作,剽竊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獻、捏造數據之作,都緣于其心不正、底線失守。孟子說,“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高尚的學術道德會在治學追求中發揮支配作用,確立起清晰的是非觀念,使人明白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

  解決好學風問題,要把軟約束和硬措施結合起來,推動形成崇尚精品、嚴謹治學、注重誠信、講求責任的優良學風,營造風清氣正、互學互鑒、積極向上的學術生態。軟約束主要依靠引導。這就要積極構建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標准,建立起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研究成果評議機制和評價體系。要大力開展學術評論工作,對科研成果要進行鑒別和分析,厘清其學術價值和意義,指出其不足或欠缺,褒優貶劣、激濁揚清,發揮好學術評論對學術研究的引導作用。硬措施主要依靠法規。相關部門要積極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科研人員誠信檔案的建立和完善,制定、健全針對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等行爲進行調查處理的系統性法律法規和學術規則規範。

  良好的學風是衡量社會風氣的精神標尺。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會對社會大衆産生不可估量的影響。一些學風不正的行爲可能發生在少數研究者身上,但往往會吸引全社會的目光,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進而影響整個社會風氣。學風頹壞,每個學者都有責任;學風清朗,有賴每位學者盡力。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立志做大學問家,德爲人先、學爲人師、行爲世範。大學問家孔子常被尊爲聖人,何爲大學問家之“大”,何爲聖人之“聖”?這些都與學問家發揚學術道德,造成一代風氣相關。孟子說,“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光輝”的作用是照亮衆人,“化之”是指使衆人發生變化而實現移風易俗。學問家之“大”與“聖”,既在于以其道德文章改變學風、燭照人生,更在于以其學術風範和高尚人格改變世風,帶動社會風氣持續好轉。這就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既要有崇高學術聲望,又要有高尚人格風範,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涵養優良學風的過程中,從而成爲時代精神的優秀代表,擔當起引領社會風氣和文明進步的重要責任,推動全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産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産生思想的時代。我們不能辜負了這個時代。今天,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以除積弊、樹新風爲己任,像愛惜自己眼睛一樣愛惜學術聲譽,做新學術的前驅、新學風的高標、新世風的貞幹,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爲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曆史賦予的光榮使命。(作者單位:求是雜志社)

                                                                                  (作者:马建辉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sitemap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