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中国)官网
首頁
>> 學風建設專題 >> 學風動態
應該旗幟鮮明地反對“學術垃圾”

發布日期:2014-11-14訪問次數: 信息來源:《光明日报》(2014年11月04日 13 版)字號:[ ]


  劉振天先生的《我們怎麽看待所謂的“垃圾學術”》一文,對“低水平重複性學術研究”發表了不同的看法。筆者讀後雖然頗受啓發,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認識和思考。筆者認爲,“重複性學術研究”在學術研究過程中的確是必要的,是在爲科研創新做必要的准備,是科研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學術研究絕不能僅僅停留在“重複性學術研究”的階段和水平上。我們反對的不是“重複性學術研究”,而是反對公開出版或者發表僅僅通過“重複性學術研究”得出來的沒有任何創新的所謂科研成果,即“學術垃圾”。發表這類沒有任何創新的所謂“論文”(往往是通過購買版面或者通過托人情疏通關系),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炒冷飯,寫這類文章的人實際上類似文抄公。

  筆者認爲,“重複性學術研究”,甚至“低水平重複性學術研究”,在任何學術領域的研究過程中,在任何種類和任何程度級別的教學實踐活動中,乃至在人類知識的傳播過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學術研究過程中,學術史的回顧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學術史的回顧固然也可以視爲“重複性學術研究”,但是其目的並不在于簡單地重複前人的成果,而是爲了發現前人研究中的不足和存在的問題,以便于解決這些問題。

  又比如,在教學過程(專題學術報告之類除外)中,課堂知識的傳播大多都是重複性的,因此有關教材往往可以通用或者重複使用。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一般都能夠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及時補充有關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或最新動態。這種補充累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教材更新就成爲必然。上述“重複性學術研究”絕不是“學術垃圾”,也不是“垃圾學術”。至于“低水平重複性學術研究”,造成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影響也不盡相同,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宜貿然地一概視爲“垃圾學術”。特別是在學術研究的起步階段,“重複性學術研究”在學術訓練過程中,幾乎是必須經曆的過程。處于這個時期的研究實習人員雖然還沒有真正入門,但是由于興趣高漲,往往覺得自己在某個方面或者問題上似乎有所創新。爲了訓練和提高他們的演講能力和表達能力等,鼓勵他們在一些學術研討會或者座談會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或者允許他們在一些僅供內部交流的報刊上發表不太成熟的文章,也是可以理解的。隨著“重複性學術研究”的逐漸規範,願意發表這種文章的學者也會越來越少。也就是說,真正的學者由于受到嚴格的學術訓練,學風嚴謹,一般都能夠自覺地拒絕炒冷飯,否則他們在學術界也難以立足。

  在人類知識的傳播過程中,普及和提高是相輔相成的,我們不僅需要學術研究不斷地進行創新和提高,而且更需要及時地開展和進行普及工作,需要大批雅俗共賞、深入淺出的普及讀物等文化商品。這類文化商品顯然是“重複性學術研究”的結果,並非原創性的學術成果,而是有關科研成果的社會轉化,在介紹有關觀點和引用有關資料時則大多都需要注明有關資料和觀點的出處、依據或來源,只要不是剽竊、抄襲,就應該大力提倡和支持。至于那些不僅無益、反而有害的文化商品,屬于“文化垃圾”,算不上“學術垃圾”或“垃圾學術”。

  總之,我們不僅要旗幟鮮明地反對“文化垃圾”,及時清除各種“文化垃圾”,而且更應該旗幟鮮明地反對“學術垃圾”,拒絕給炒冷飯的人提供公開出版或發表沒有任何創新的所謂“論文”的機會。而雅俗共賞、深入淺出的普及讀物,雖然主要是“重複性學術研究”的結果,但是這種勞動往往也需要一定的創造性,需要有一定的學術功底和積累,並非“垃圾學術”,也不是“學術垃圾”,應該大力提倡和支持有關專家學者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作者系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sitemap网站地图